史海沉钩话融水《棠荫桥记》 •姚老庚 十几年来,作为融水文人,一直在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电脑键盘上打一些与融水古镇文化不相干的文字,心里那个别扭可想而知。当拜读《融水好门户•融水古镇文化研究会》登载幽幽梦先生《融县也曾有位皇亲国戚,他还为蔡邕桥写过一篇文章》后。仿佛感受到这位皇亲国戚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故有感随笔诗曰:“唐荣不辨来时路,棠荫长留去后思。”棠荫桥记历史遗迹也彰显着古老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幽幽梦:翻阅清同治版《武冈州志》看到一条记载:“唐荣,字仁夫,融县人。正德九年以光禄少卿谪知州,笃兴学校,接礼士夫。裁冗费,苏民困。凡事务存大体。卒官,家于州。”而清康熙版《武冈州志》亦有相关记载:“唐荣,广西融县人,进士。以光禄少卿谪知武冈,有惠政。卒葬于城北。子一元,为仪宾,寓居焉。” 再查《明实录武宗实录》,看到一条记载:“岷王为女永明郡主择配,得武冈知州唐荣子一元。奏至,以荣官本州,非州人也,命别选。王复恳奏谓:议婚已久。下礼部执议如前,且请治辅导官及荣罪,得旨前议,诚是。但念王恳情,姑准一元婚,不为例。辅导官宥之,而令吏部更荣任。”这段话的意思是:岷王为女儿永明郡主选择了融县进士唐荣的儿子唐一元为夫婿,而岷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十八子朱楩(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岷王),也就是讲唐荣成了岷王的亲家,也就是俗称的皇亲国戚了。清道光版《融县志》据《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记载:“唐荣,旧县人。成化十六年庚子科举人,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初官工部郎中,后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专司膳的官署正五品。正德年谪任湖南武冈州知州。 《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赋秋毫无犯百姓思,之立遗爱碑。省志唐荣正统中知新宁县时县治/毁于兵燹荣奏徙今治城。“立德立功立言,事事流芳不朽;论今论古论证,人人仰止无疆”。幽幽梦录唐荣留下的“棠荫桥记”(即蔡邕桥)的文章。全文如: 明•唐荣《棠荫桥记》:吾融城南一里许,有小水自西山出,东流与大江浔水合。路当南北要冲,故有桥以济往来,名:“棠荫”,必当时主是土者,有德政及民而民爱之,故取周召南甘棠之遗耳。按邑志旧桥圮于有宋淳熙间,复建复圮,后竟有莫能继志者,盖三百年。 于兹每岁秋冬水落,往来者未免褰衣而涉,春夏水泛,乃用舴艋为渡,褰衣必至裸体,舴艋或至覆溺伤,赖性命其为不便也久矣。一日,南北居濒涉水者,致仕乡官胡公敝、寿官欧公积连、老者龙涣、胡廷赞、吴显明泊义渡浔阳口,相聚而言曰:“吾辈生于斯,长于斯,往来于斯,月击斯桥之久废,岂可终焉?心惰而不思一兴作计乎?”遂以其状上白于邑令全椒吴公、掌教高要潘公,二公亦以为义举也,听之且许,以俸故敌等各捐己资若干,以为之倡,次劝募于邑中,乐施者以裨之。 即卜日,鸠工易旧址西二十余步,依砥石为根基,南北两岸累巨石为马头,中累巨石三座,高仅二丈与马头等分三涧通水路,上各架以板石,石各长大余,阔三尺,经始于正德三年十月一日,落成于正德四年三月十日。由是往来者如履坦途,靡不交口称便,签谓当走书征予,言以纪其事。予惟一桥之兴废,虽非大故,不可以验人心之厚薄,风俗之盛衰。以吾邑大观言之,如真仙洞、老人岩,固本于天造地设之自然,其开辟修造,皆极于工巧。坚致以至城郭道途,咸镌以碑石,悉如法不苟一,皆宋唐间所为也。
( s: E- d( h3 `( k/ q8 I/ Z3 l 是盖民心厚而尚义,民俗盛而近古。而上之人又有造以率之,故百事不劳而民,自劝不费而工,自成不但如此一桥而已。自后人心甚淅薄,民俗渐浇。而上之人又无道以为之,率故百事俱废,废而莫复举,亦不但如此一桥而已。然替而复隆,衰而复盛,实世道常然也。今兹桥之复作,则吾邑人之复古,民俗之复盛,又其渐矣。维今以往居是土者,尚其笃前人之心,重前人之义,随时而修补之。庶斯桥永永无患,如今日而子子孙孙,可是由也。顾不伟哉!是为记。 幽幽梦先生按语:据说总理朱镕基是岷王朱楩的第十七世孙,而融县的唐荣也算是朱镕基总理的先辈了。不好意思,此为题外之音也。 欲知详情那得从古说到今,在融水县就有一个蔡邕桥。建于宋朝;蔡邕三国东汉河南人,文学家、书法家,六世祖勋,旷世逸才。汉献帝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以蔡邕名命之由来耳。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558年),有融州儒学教授贾遵祖作《融州新复棠荫桥记》碑为证,碑现藏融水县博物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7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嘉庆十一年(1806年)均有修补。正德三年时融州人易旧址西二十余步重建此桥,立有唐荣《棠荫桥记》碑。曰:棠荫桥,名且不管它真伪。但一座古桥留下两篇文章传世,实在不可多得,亦不可小视的。 《融州新复棠荫桥记》自桂岭直西北行数百里得平地,岩窦拔起,拱揖环拥,中为城廓井邑,是曰融州。有巨川循城之东,深不知其几。源流自泸蜀面南,是曰牂牁江。惟初神禹治水,疏导不至于此,支派涧壑,遂失其次。州之西偏有丹江,分洪贯老人岩,下冲通衢过之。往来者求济,昔人以石为梁,曰棠荫桥,得不病涉。淳熙五年仲夏,踰湍驶悍射,扶携竞岸,日以危覆是惧。智者谋、富者资,愿复斯桥。异议蠭出,莫有决者。郡守、朝奉大夫、淮安张侯适慨然身任,召匠计工,有断弗疑,有为弗沮。人或以事钜、势艰、劳众为讳,侯一力弗顾,敛不及下,取于州囗之嬴蹴直用事,下亦不惮役。经始于是年闰六月二十五有日,告成于次年三月十有一日。叠石垂虹,拱门偃月,士民耸观,叹未曾有。盖工及五万八千二百八十有五,兹岂细事也哉?侯嘱遵祖为记,遵祖窃廪庠序文字职也,何必辞?顾尝太息事之难立,及其立,则当最其功而略其他。夫事成于果废于犹豫,方桥之坏,傥人自为计,孰任其责?病舟楫而思桥复者,实千万人之情,徐驱安步,若践夷坦,则桥复之利视舟楫为如何?侯吏治精强,固不待赞,而馀力及众人之所谓难能者亦可尚已。使后人知斯役之为大,宜有纪述,是为新复棠荫桥记。桥成之四日,迪功郎、融州州学教授、赵郡贾遵祖记并书。 《融县志》载:“棠荫桥,一名蔡邕,一名济安,城南里许。宋淳熙间建,明正德四年重建,邑进士唐荣为之记。嘉靖三十七年重建,邑御史王纳讲为之记。国朝康熙四十六年重建;乾隆五年重建。嘉庆十一年,洪水冲圯。十五年,县令徐骧集邑人士捐资重建”。但不知何时桥名又有一个“棠”,有何意义,已无可考究,又不过有资料表明,“甘棠”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树名;另一种含义是指诗篇名,即“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因赋此诗。”还有“德政”之义。棠荫,直译为棠树的树荫,在遥远的周代,因召公之“决狱政事其(棠树)下”的佳话,这个词延伸意义为惠政或良吏的惠行。用上这个词,背后必定代表着民间对某一地方管理者惠政的纪念。故名《棠荫桥》。 尽管蔡邕桥很具古朴之风,然,知者不多,物是人非,再不复当日,所有的一切,就像在那年被风吹过的夏天里,一枕余甜昏又晓,只剩下温热的回忆与逝去的心跳。但这个《棠荫桥》所纪念的“邑令全椒吴公、掌教高要潘公之行,以为义举也,听之且许,以俸故敌等各捐己资若干,以为之倡,次劝募于邑中,乐施者以裨之”。确实让融水人受益至今。 棠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táng,指落叶乔木,果实略呈球形。可以用作嫁接各种梨的砧木。李洞《绣岭宫词》等均有相关记载。与棠组词有:棠荫、 甘棠、 召棠、召伯棠、召公棠、左宗棠、甘棠遗爱、甘棠之惠、甘棠之爱等。这些词汇都是民间对管理者惠政的纪念。 落棠:山名,传说中的日出之处。神话传说太阳朝发扶桑,晚入落棠山。然“棠荫》二字,又有怎样的含义?“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后因以“棠阴”等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诗经》中这首《甘棠》记录了民间百姓对周时召公的敬意,也是甘棠二字出处。 关于召公的故事和这首诗的进一步解答,《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写道:“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同‘歌’)咏之,作《甘棠》之诗。”也就是说,因召公在棠树下办政事,治理好一方,百姓感知,在其故后,不愿砍去这棵棠树以纪念其惠政。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怨天德之无厚,痛棠阴之不留。”以召公之佳话,历史上不少文人将其引用,南朝萧纲《罢丹阳郡往与吏民别》诗:“柳栽今尚在,棠阴君讵怜。”直接以栽柳树造福后来人为喻,说明惠政影响后世深远。后以棠阴誉称去职官吏的政绩。 万事之丛生我沉默,盖无物无名,无名无物我为之放歌。政事纷繁,难做定论,但办校育人培养人才,在民间理解视线内却是泽被后世的一件好事。在唐荣看来,融水人就是对他之敬意,敬仰他重视地方教育,以《棠荫桥纪》纪念其“笃兴学校,接礼士夫。裁冗费,苏民困”,做出的贡献。顾不伟哉!贤侯政美,棠荫多欢,是为纪兮。呜呼!廊桥遗梦,清宵月影赏孤芳。1996年融水遭遇百年一遇之洪水,将蔡邕桥桥面石栏杆冲毁,几成危桥,后因城关开发已被大量基建垃圾泥填埋,桥已不复存兮!如今又刨开基建垃圾泥又得一暏真容,谢谢,真的谢谢幽幽梦先生提供的素材方得以成篇。写这些权当多此一举罢。 徐畅清秋,夜来风雨声,为君谈笑爱君深。绚烂朝霞染碧霄,古郡融州史话唠。棠荫已是陈年事,竹韵洗耳听民焦。先贤勤政碑为证,后孺廉洁众知晓。甘霖催绿香溢壑,琼楼烟树蔡邕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儒学贾遵祖、儒子唐荣之遗踪轶事尚还可溯否?想当年:闲驻春旟玩碧浔,波光杳杳树阴阴。登蔡邕桥,怀斯人德政;读棠荫记,爱融水古镇文化,爱融县风光。
0 `* f4 m3 C" e1 G- [ |